2012-12-31 10:00
来源:本站
2012年,神木县慈善协会在省、市慈善协会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慈善工作在改革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在完善中巩固,在整顿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舆论宣传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会员队伍建设、自愿者队伍建设、慈善机构网络化建设在完善中进一步巩固。到2012年底会员总数达到2200多户,组建自愿者队伍18支,1752人,全县21个乡镇、办事处、4个城镇居民办事处和16个居民社区都组建了慈善分会。慈善资金募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当年募集资金3758万多元,其中善款402万多元,慈善资金总额累计达到25586万多元,其中善款累计达到2407万多元,慈善资金余额达到24320多万元,其中永久性慈善资金达到1.86亿元。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拓展,以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四节慰问”、孤儿救助、大灾大病救助、资助学校等十四项救助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当年救助资金支出1021万多元,占到当年总支出的81.8。协会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整顿中进一步改进,求真务实、吃客耐劳的精神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神木做出了一定贡献。一年来我们主要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实际出发,在改革中不断推进慈善工作新发展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改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强大推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改革显得尤为逼切、尤为重要。同样,要开拓慈善工作新局面,也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抓好改革工作。基于这一认识,2012年我们把改革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着重抓了两项改革。一项是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改革。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是协会实施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品牌项目。从2004年至2011年连续八年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2461人,资助金额1465.9万元,但是由于慈善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仍然存在着资助范围偏窄、资助人数偏少、资助年限偏短、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同时,在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比如每年对资助对象的入户调查,集中在高考后的七、八两个月进行,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且又是高温高热季节,难免造成工作粗糙、出现疏漏。为了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其具体内容是:(一)废止过去只资助二本以上贫困大学生的规定,扩大资助范围。从2012年开始,凡属神木籍应届高中毕业生且高考被录取的一本、二本、三本、高职本科、专科、高职专科贫困大学生都在资助之列。(二)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参照神木县民政、统计部门调查统计的全县城乡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原则上不突破全县当年高考录取大学生总数的20%。(三)废止过去一次性资助的规定,延长资助年限。根据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制的不同和个别专业学制的不同,区别情况,分别资助,本科生连续资助四年、个别专业是五年的连续资助五年,专科生连续资助三年、个别业是二年的连续资助二年。(四)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每年资助人民币5000元。本科生四年资助2万元,专科生三年资助1.5万元。(五)调整推荐方式和入户调查方式,由过去学校、乡镇、办事处共同推荐调整为以学生所在学校推荐为主,乡镇、办事处推荐为辅;入户调查方式由过去高考后入户调查调整为高考前入户调查,确定的资助对象视高考录取情况对号入座。经初步概算,调整改革后,预计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1000人左右、资助金额 500万元左右,分别比过去翻一番。四年一个周期后,预计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4000人左右,资助金额2000万元左右,分别比过去增加四倍。2012年是实施资助贫困大学生改革第一年,共资助贫困大学生1204人,发放资助款602万元,其中慈善协会资助991人,发放资助款495.5万元,保证了每一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不因资金困难而失学。另一项是春节慰问城乡特困户和“九九”重阳节慰问农村老党员、老村干部、特困老人的慰问方式上进行改革。春节慰问城乡特困户和“九九”重阳节慰问农村老党员,老村干部、特困老人,是协会从2007年和2008年开始实施的项目,每年都是送粮送油到户。到2011年底共慰问城乡特困户3445户、13570多人,发放现金87万多元,送白面5.8万斤,送大米3.8万斤,送食用油5600斤,为这些特困户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几年的实施中,我们发现这种救助存在一些弊病:其一,慰问品从采购到发放增加了许多流通环节,实施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还增加了流通费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物的价格不稳定,质量和数量难把握,低价高卖、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现象严重存在。其三,由于城乡差别,居民户和农户之间生活需求不同,对救助的期盼也不同。因而送粮送油到户的一刀切做法,对很大一部分城乡特困户来讲实在是隔靴搔痒、没切准要害。针对上述情况,2012年,协会从实际出发,区别城乡,分别处理。针对农村特困户的慰问,改送实物为发放慰问款,这样,特困户可把有限的慰问款既可以用来购置必要的生活用品,也可以用来购置急需的生产用品,以及就医、助学等急需资金的地方。针对城镇特困户的慰问,协会在县城选择了两处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超市确定为慈善超市,然后把城镇特困户的慰问款购买超市购物卡,发放到特困户手中进行消费。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特困户可以缺什么买什么,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同时把商场慈善和贫困人口联系起来,让商家更多的接触贫困人群,培养他们的慈善意识,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慈善、理解慈善、参与慈善、推动慈静事业的发展。2012年春节期间慰问农村特困户201户,每户1000元发放慰问款 20.1万元;慰问城镇特困户405户,购买慈善超市购物卡 405张,支出60.75万元,每户 1500元。“九九”重阳节慰问农村老党员、老村干部、特困老人300人,每人800元,发放慰问款24万元。在春节前慰问城镇特困户的仪式上,两个慈善超市的老总慷慨解囊,分别拿出价值3.2万元和2.4万元的慰问品对 405户特困户进行了慰问,形成了互促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大胆探索,在创新中不断拓展慈善工作新领域
我县是一个煤炭富集区,神府煤田开发以来,县委、县政府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第36位。2012年又跃居全国经济百强县第26位,成为闻名遐迩的经济强县,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强盛,慈善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社会募捐的力度逐年加大,捐赠的数额大幅上升,到2011年底募集慈善资金总额达到21827万多元,其中,永久性慈善基金达到18600万元。在大好形势下,如何盘活资金,提高资金的回报率;拓宽募集渠道,保证慈善资金稳定增长;拓展救助新领域,让更多的社会公益事业、困难群体和不幸个人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得到资助,是协会面临亟待研究解决的三大问题。2012年,协会大胆探索,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改变慈善资金低效运行状况。过去,慈善资金的运作采取银行存款的方式,利息极低,资金的创收能力微乎其微,2008年底,协会征得民政、财政部门的同意,以较高利率借贷给实力强、信誉好的陕西腾龙煤电集团等六家合资和独资企业,从保证资金安全运行的需要出发,协会借鉴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经验,采取资产抵押和第三者风险担保的办法,用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司法公证,效果不错。2009年和2010年,借贷两年获取利息800多万元,实现了协会与企业之间互惠共赢,既缓解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又缓解了协会救助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2011年,由于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市场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资金安全,协会同县政府主要领导协商,采取与企业借贷同等程序、同等利率的办法,将合同期满的企业借贷资金抽回,转入神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代管,延续至今,每年可获取利息2000多万元,为资助贫困大学生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二是创建以捐赠者冠名的专项基金。2009年,我们学习外地经验,首次创建了以捐赠者冠名的专项基金。冠名基金也称保本捐息基金,即本金的权属永远归捐赠者所有,每年的利息捐赠给慈善协会,用于社会救助。利息的使用由慈善协会和捐赠者共同协商确定。搞冠名基金的最大好处是:捐赠者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善助贫,又可以保本留名,一举两得,乐于接受。亚华宾馆董事长王凤义先生是冠名基金的第一位先行者,当年拿出200万元,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专项基金,2010年又注入300万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2011年,张秋莲女士也拿出10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冠名专项基金。2012年陕西恒源集团拿出80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冠名专项资金。恒源集团的冠名资金与王凤义先生、张秋莲女士建立的冠名基金相比较,尽管名称相同,但它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其特点是:第一,资金的使用既可动本、也可动息。第二,资金的使用范围在不违背协会章程规定的使用范围的前提下,灵活使用。第三,救助项目的确定和救助资金的使用在充分尊重恒源集团意愿的基础上,由慈善协会和恒源集团共同研究决定。第四,财务管理上既纳入慈善协会总账,实行统一管理,又设立分账,进行单列管理,从2012年8月到年底,专项资金共支出124万多元,其中资助贫困大学生39人,支出21.24万元;资助孙家岔中学购置桌凳等教学设施支出23.6万元;大病救助19人支出52.1万元;特困家庭生活救助5户,支出9.5万元;资助孙家岔镇李家沟村民小组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支出10万元;工作经费和其他支出17.56万元。三是进一步深化救助资金的投放机制。过去,由救助资金的限制,协会实施的都是常规性的救助项目。近两年,随着慈善资金的不断壮大,有能力拓宽救助渠道、拓展救助领域。2012年,协会主要做了九件实事。(1)贯彻落实市、县两级提出的建设“书香榆林”“书香神木”的重要指示,鼓励学校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先后为神木二中、神木四中、神木五小等三所中小学建立了“慈善图书室”,共计购回各类图书23400余册,总价值71.06万元。(2)2012年5月下旬,由县慈善协会出资,神木县教研室组织实施,联合举办了首届神木县“慈善杯”八年级外语、物理、史地单科竞赛活动,参赛选手1000名,参赛学校19所。对神木二中等9所中学颁发了团体奖,对获得单科成绩一、二、三等奖的屈亮杰等326名学生和各科任教师给予奖励,对三科总成绩优秀的白皓月等55名学生颁发了个人优胜奖。奖金和购置奖品支出13.98万元。与此同时,协会还先后资助了大柳塔镇九年制学校改选危房,修建教学楼60万元,孙家岔镇中学购置桌凳等设施23.6万元,高家堡镇小学购置体育用品5100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容校貌。(3)开展了大灾大病救助。救助大灾大病户62户,支出113.61万元。(4)横向联合,与横山县社会福利总公司携手,在环卫节来临之际,举办了向神木环卫工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出资186.56万元,其中慈善协会出资98万元,购置防寒服1180套、4720件,慰问了全县180名环卫工人,每人一套四件。环卫工人们表示,要把社会的关爱化作巨大的精神动力,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主人翁精神,不畏严寒酷暑,做好本职工作,为创建“幸福神木”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总结经验,在完善中不断巩固慈善工作新成果
2012年,协会在抓改革创新的同时,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年开展慈善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募集方式、工作方法和成效明显的救助项目着重做好完善工作,在完善中不断巩固新成果,协会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完善工作。一是抓舆论宣传工作的完善。为了宣传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慈善、人人支持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过去几年,协会针对不同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和下发文件,散发传单、举办图展、集会集市等多种形式及时报道协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上出现的乐于奉献、济困扶危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及时总结推广一些乡镇、部门、单位开展慈善工作的典型经验,收到了舆论引导,弘扬正气的积极效果。2012年,协会在稳定上述宣传方式方法的同时,邀请省“善行天下”编辑部编印出版了第一部《神木慈善会刊》,共印3000余册,创办了《神木慈善信息》,已刊发12期,开通了神木慈善网,于11月份开通运营,拓宽了宣传渠道,加大了宣传力度。二是抓慈善组织网络建设的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化,是深化慈善工作的组织保证。2011年,协会在网络化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由于慈善工作是一项新工作,加之慈善分会的工作人员是一支新组建的队伍,对慈善工作做什么、怎样做还比较陌生,因而职能作用的发挥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12年协会把网络建设的着重点放在培训提高上。八月下旬,在县教育中心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对新上任的41名慈善分会会长就慈善宗旨、发展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慈善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慈善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就省、市慈善协会提出的继续开展“神华爱心行动”、“格列卫患者援助”、“仁欣健康工程”、“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等慈善救助项目进行了安排部署。三是抓孤儿救助工作内容的完善。孤儿救助也是协会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共救助城乡孤儿61名。2012年之前,协会只是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一次孤儿救助仪式,给每一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款1200元,赠送一些简单的生活学习用品,邀请孤儿在饭店吃一顿团聚饭,这样做,对生活窘迫、孤苦伶仃的孤儿来讲,已经是一种很好的安慰。但和他们失去父爱和母爱的痛苦相比仍
然显得微不足道,需要社会更多的呵护和关爱,愈合他们心灵深处的创伤。2012年协会从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出发,将生活补助由1200元提高到1800元,同时和县妇联、神木第四小学联手于5月 31日上午举办了庆“六一”联欢会。会上,协会颁发了生活补助款,县妇联赠送了少儿读物,十位爱心妈妈赠送了衣服,鞋袜,第四小学的小朋友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孤儿们度过了欢乐的一天,感受到了人间真爱。
四、求真务实,在整顿中不断改进作风,塑造慈善机构新形象
我县慈善协会现有8名工作人员,四名老同志已年过花甲,都是县委、县政府退休离职的县部局级领导。四名新同志,年龄都在40岁以下。协会从2003年7月创办以来,短短九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慈善资金由创办初期的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已拥有24320多万元;救助项目由创办初期的一项发展到现在的十四项。在这些巨大的变化中,凝聚了协会新老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在赞扬声中,无论是老同志还是新同志,在充满自豪感的背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的情绪与日俱增。为了及时制止和纠正这种情绪的滋生和漫延,确保慈善工作不受影响,协会在四月上旬召开的一届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在向大会报告2011年度慈善工作开展情况和2012年度慈善工作安排部署情况;报告2011年度财务决算情况和2012年度财务预算情况,提请大会审议的同时,把整顿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听取与会同志们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这次整顿虽然时间短,但由于内容集中,方法得当,收到了明确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预期效果,协会新老同志一致表示,一定要克服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情绪,珍惜时光,勤勉进取,把工作做好,对得起同志们的帮助,对得起全县人民的重托,对得起社会困难群体和不幸个人的期盼。通过这次整顿,慈善工作出现了三个亮点:一是工作的节奏明显加快;二是责任心和吃苦精神明显加强;三是工作的质量明显提高。比如协会每年实施的资助贫困大学生和春节期间慰问城乡特困户项目,是持续最长、工作量最大、情况最为复杂、最吃苦的工作,为了把工作做细、把对象摸准,每年的冬夏两季,协会都要抽调专人组成调查组,深入到乡镇、村组、城镇居民办事处、社区和推荐对象家中进行入户调查。资助贫困大学生入户调查正好为每年最热的七、八月份,又是农村大忙季节,调查组的同志往往是早晨五、六点钟发,晚上八、九点钟回来。有的村不通公路,就徒步行走,有时为调查一个对象就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程。春节慰问特困户的调查又在每年的十二月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进行,天寒日短,调查组的同志不得不起早摸黑,披星戴月保证工作的进度。特别是2012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改革后,入户调查的对象由过去的400人左右上升为1000 多人,在工作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调查组的同志不畏骄阳似火的炙烤,从5月7日开始,8月6日结束,用时三个月,跑遍了21个乡镇、办事处,走访了400多个行政村,调查了1170多户。调查期间,爬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河,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谁也说不清楚。春节慰问特困户调查组同志不畏严冬朔风如刀的侵袭,历时15天,调查了490多个特困户家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2012年,我县慈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相比,和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差距很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还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加强和完善。比如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慈善文化亟待深化,还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县慈善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把“感性”捐赠转变为“理性”捐赠,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对外交流十分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慈善工作经验,争取县外、市外、国内、海外的支持,还有待突破;慈善协会自身的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劲东风,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勇于实践,把我县慈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3年慈善工作要点:
1、结合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做好慈善舆论宣传工作。
2、广筹慈善资金。
3、做好财务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4、着力打造“资助贫困大学生”品牌项目。
5、加大重点救助对象,扩大救助项目和额度。
6、认真做好日常性的慈善工作。
回顾2012年,我们付出慈心,收获颇多。展望2013年,我们信心百倍,继往开来。神木县慈善事业将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蒸蒸日上,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体,为神木民生工程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